管理登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来龙去脉(2)

发布时间:2015-05-16

/r/n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世界上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EPT)60年代末,美国率先开办了以“管理信息系统”(MIS)命名的专业,比如,上文提到的,1967年,美国明尼苏大大学启动了第一个MIS博士学位项目。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进步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促使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需求越发强烈,相比而言,美国、日本和欧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信息管理人才教育体系。特别是美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除了设置信息管理专业外,还在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管理类课程。 /r/n

我国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科技情报”专业。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招收了我国第一届科技情报专业本科生。1978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也开始招收“科技情报”专业本科生。该专业于1993年被原国家教委更名为“科技信息”。为适应我国改革开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同一时期,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由欧美国家引入到我国大陆。1980年,在薛华成的倡导下,清华大学开始试办“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进入20 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高校开展的MIS教学和研究活动日益频繁。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 专业硕士点。此后,一些具有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优势的工科院校也开始陆续开办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出现了以“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名称命名的专业,分别从属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20 世纪90 年代末,为顺应国内外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取消了以“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林业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命名的5 个专业,统一设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2]。建议以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干学科,并提出的l6 IS 专业的核心课程。/r/n

 /r/n

该专业目录于1998年出版后,很多学者对IS 专业的课程设计提出批评。19994月,教育部立即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研究与讨论,联合起草了《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意见》,提出一个机动灵活的6+X 方案。其中,6 门为必修课程是: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或叫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x 为各校系科根据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各自确定开设的课程。19995,在合肥召开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研讨会",教育部高教司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称“教指委”)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进一步优化,明确为“培养掌握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与工程方法,能够承担各级各类信息管理工作,从事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业务的综合型、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明确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基础定位于管理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系统科学与工程之上。要求学生具有上述三个主干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并在数理知识和人文及语言素养方面达到较高要求,这也体现了该专业的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要求在专业建设必须与当前信息化建设紧密联系,以适应未来信息化人才需求和目标和标准。与信息类学科的主要区别是“重在应用”,与其它管理类学科的主要区别是侧重对“信息”进行管理。在此次会议中,教指委对“6+X”方案进行了审议,来自综合、财经、工科院校的50多位代表“基本赞同”该方案,认为“更为合理和更具可操作性”.。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主干课程是一个专业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但由于该专业涉及的许多领域都是几十年以来新学科、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相对其它专业而言,内容变化速度快,难度大,因此,6+X即对现在专业建设有指导意义,又能适应即将出现的新变化。/r/n

 /r/n

时隔3年,在教指委2002年年会上,教指委采用新的层次结构定义法来重新定义主干课程。确定了最基础的2个层次共9门核心课程。其中,最底层为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各专业必修的5门核心课程,分别为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运筹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统计学(侧重数理统计或概率统计)。在此基础上列出了作为二级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4门必修核心课,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r/n

 陈国青老师认为,信息系统表面看是一个携载组织业务模式的人机计算平台,但从主流学科角度来看,却呈现出技术与管理并重的特点。其中,从技术视角来看,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关注信息是如何提取和处理、系统是如何开发和构建设等问题。而从管理视角出发,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关注系统是如何被采纳和使用、组织是如何被影响和改变。他认为,从局部看,如同产品开发和产品使用一样,信息系统的技术与管理视角反映出“造”和“用”的某种分野,但从全局来看,信息系统却又是“造”和“用”的统一,特别是在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实践中反映出技术与管理的密切关联和融合。 /r/n

在陈国青老师看来,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实践的发展演化,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又呈现出一个新的深度。一方面,新兴信息技术的移动性、个性化、虚拟体验、极端数据化(大数据)、社会性等特征以及Web2.0/3.0、(社交)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应用形式出现,不仅丰富了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还催生了许多新型管理模式和商务机会;另一方面,许多传统的业务决策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或正在变成信息决策,许多惯常的组织管理活动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或正在变成信息管理活动。/r/n

陈国青老师期望,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者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我国技术与管理融合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思考如何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要结果我国实际情况,重视理论创新和课程建设。为此,在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的共同下编写了“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CIS2011)”,作为CIS2005的体系升级,该体系更好地反映国际信息系统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专业课程体系变化、体现我国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要素,对于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r/n